访问:中国药科大学 www.cpu.edu.cn

中国药科大学,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、特色鲜明、学风优良、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、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的大学,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。

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、特色鲜明、学风优良、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、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的大学,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。

历史沿革

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(四年制),始建于1936年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。建校初期,抗战爆发,学校初迁汉口,复迁重庆,精研学术,哺育英华。新中国成立后,高等药学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。1952年,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我校,成立华东药学院。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。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。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,成立中国药科大学。1996年进入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。2000年2月整建制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。

79年来,中国药科大学秉承“精业济群”的校训精神,存心以仁,任事以诚,兴药为民,荣校报国,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,铸就了独特的治校品格,现已发展成为以药学为特色,理、工、经、管、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。

办学规模

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449人,其中本专科生11749人,研究生3491人,留学生209人。

基础设施

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,现有玄武门、江宁2个校区,占地近2200亩。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,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7.7万平方米,图书馆面积3.4万平方米,学生宿舍面积19.9万平方米;运动场地面积9.8万平方米。图书馆藏书152万余册。

师资力量

学校师资力量雄厚,荟萃着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。在职教职工1500余人,其中专任教师884人。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人员占85%;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7人,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08人;博士生导师109人,硕士生导师268人。现有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,“长江学者”6人、“万人计划”2人、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获得者3人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培养人选4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、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、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5人、“国家级教学名师”2人、“全国优秀教师”1人、江苏省教学名师5人;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、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,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、省级教学团队3个。

多名教师在中国药学会、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、中国药理学会、中华中医药学会、中国免疫学会、药典委员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,在医药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。

学科专业

学校现有药学、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,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;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,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。设有药学、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,可在23个专业接收博士后人员。学校现有药学硕士、中药学硕士、工程硕士(制药工程领域)、应用统计硕士、公共管理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。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,所覆盖的药物化学、药剂学、生药学、药物分析学、微生物与生化药学、药理学等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;中药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,其中中药化学二级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;中西医结合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。药学、中药学、药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3个学科获“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”立项建设。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,药学、中药学学科水平始终名列前茅。2014年,我校药理与毒理学、化学、临床医学3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%,标志着我校部分学科方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。

学校下辖12个院部系。设有25个本科专业,5个专科(高职)专业。药学、药物制剂、药物化学、中药学、生物制药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;药学类、中药学类、生物工程类、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“十二五”江苏省重点专业;药学、药物制剂、中药学、中药资源与开发、生物工程、生物技术、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;临床药学、国际经济与贸易、工商管理、药事管理、英语、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。学校省级以上品牌、特色本科专业及建设点占本科专业数的58%。

科学研究

学校科学研究立足国际前沿,充分发挥药学、中药学学科齐全的优势,通过学科群建设,促进学科的交叉、渗透,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。学校现有“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”国家重点实验室,已建成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技术平台、工程技术中心18个,建有“药物科学研究院”,整体推进学校新药的研发工作,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。现有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(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、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)。

“十一五”以来,学校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749项,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名列前茅,其中,2010年获国家“重大新药创制”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38项,经费资助2.17亿元,获批项目数、经费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共申请专利1165项,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48项;11个新药获得临床批文,9个新药获取国家新药证书;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375篇,其中3100篇论文被SCI、EI收录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2项。近十年来,学校与1000余家医药企业签订了8457项合作协议,项目总金额超过7.9亿元,2项技术转让单项合同经费突破1亿元。

教学成果

学校是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、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。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,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,在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。2000年以来,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9项,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蝉联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高等医药院校。2014年,学校3项教学成果荣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,囊括了本届药学教育类教学成果奖所有奖项。

学校开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0门,江苏省精品课程32门次,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;编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,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29种。学校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(基础药学点)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(生物医药点),获批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,学校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。学校是唯一入选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的医药院校,现有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。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,106个校外实习基地。

学校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,加强学术道德学风建设,重视学位论文质量,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果丰硕。近年来,连续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,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4篇,是同期全国药学学科成绩最为突出的院校。在江苏省学位论文质量检查中,我校博士论文抽检优秀率为52.8%,位列全省第一。

交流合作

学校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、进修生、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,也是接受华侨、港澳台地区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。先后与美国、英国、意大利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比利时、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,同德国、法国、俄罗斯、韩国、瑞士、瑞典、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,与香港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、澳门科技大学、台湾大学等一批港澳台地区高水平院校有着紧密合作。为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博士、硕士、本科生和进修生。学校与美国天普大学开展本硕连读项目;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本科双学位项目;与美国南加州大学、罗格斯大学、圣约瑟夫大学、英国德蒙福特大学、日本长崎大学开展本科生交流项目;作为《中美人才培养计划》121项目联盟高校与美国多所州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;与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意大利、丹麦等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。

2011年,学校聘请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获得者、美国著名药理学家路易?伊格纳罗为荣誉教授,并合作建立伊格纳罗工作站。2014年,学校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(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, Glasgow)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。

学生就业

我校毕业生因基础扎实、动手能力强、富有社会责任感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,就业率连续多年蝉联江苏省高校榜首,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,被教育部授予“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”荣誉称号。2014届研究生就业率99.74%、本科生就业率99.59%、专科生就业率99.3%,2014届本科生就业率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一名。

70余年来我校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的药学专门人才,孕育了一批药学界的名家大师,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,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,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;中国工程院院士,我国化学制药、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,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;中国科学院院士,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,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;中国科学院院士,为我国“两弹一星”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;中国工程院院士,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一,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;中国科学院院士,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;中国工程院院士,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,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;中国工程院院士,著名药物代谢动力学家王广基;成功研制出3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;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;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,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;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执业药师,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;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,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等。

发展规划

21世纪,伴随着生命科学和药学科学的迅猛发展,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,对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。学校审时度势,集思广益,规划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??至2036年建校100周年时,将中国药科大学建成国际知名的,以药学为特色,理、工、经、管、文、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。


访问:中国药科大学网站首页www.cpu.edu.cn